果然祭出River Phoenix,腐女們就上鉤了。


Ben E. King, "Stand By Me"

新年來臨前,大夥繼續沉浸於昔時美好和淚水中吧。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今年度大受好評的Joanna Newsom。新專輯似乎短期內尚無引進台灣的跡象。

來聽上一張專輯The Milk-Eyed Mender中的"Sprout and the Bean"。很少聽到以豎琴為主調的流行歌曲呀。


Joanna Newsom, "Sprout and the Bean"

Sprout and the Bean

I slept all day
I woke with distaste
And I railed
And I rave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prout and the bean
It is a golden ring
It is a twisted string

And you can ask the counsellor
You can ask the king
And they'll say the same thing
And it's a funny thing

Should we go outside
Should we go outside
Should we break some bread
Are y'interested

And as I said
I slept as though dead
Dreaming seamless dreams
Of lead

When you go away
I am big-boned and fey
In the dust of the day
And in the dirt of the day

And the danger, danger drawing near them was a white coat
And the danger, danger drawing near them was a broad boat
And the water, water running clear beneath a white throat
And the hollow chatter of the talking of the tadpoles
Who know th'outside
Should we go outside
Should we break some bread
Are y'interested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耶誕夜,我在左營聖女小德蘭堂望彌撒。

回程上,心裡惦著隔了春夏秋才能吃到的老周甜湯,也暗自期望回家打開電視能夠看到……Love Actually。


Travis, "Last Christmas"

沒看到<�<愛是您‧愛是我>>,但發現了Travis唱的Last Christmas。要讓台下一群搖滾青年承認自己喜歡這首歌還開懷唱和 -- 一想到這樣的畫面,不禁讓人懷疑Travis是在惡整粉絲哪……

這樣說起來,我似乎是喜歡英式耶誕勝過於美式耶誕 -- 這當然是以影視娛樂而言。美式耶誕有點光鮮亮麗到令人難以下嚥;相較之下,英式耶誕就有點灰濛濛的、萬事不盡然美好。在冰上滑了一跤還是得爬起來硬著頭皮把摔爛的耶誕蛋糕帶回家哪 -- 有點這樣的感覺。或許是年紀大了吧,我比較相信發現老公把名牌項鍊送給秘書當耶誕禮物時一個人得躲進房裡聽著Joni Mitchell的"Both Sides, Now"暗自垂淚,這才是真實的耶誕夜風景。

來聽Joni Mitchell在Blue專輯中的經典另類耶誕歌曲"River"吧。

I wish I had a river so long…


Joni Mitchell, "River"

話說上個世紀時,有個女的說我像影片中男子。不過我只當她是發高燒滿口囈語,我的人生還沒慘澹到此般看不見未來吧?何況會說自己有意思的人神似「那個男人」,大概也只有腐女界人士幹得出這檔事來。退散!速速退散!

(By the way,本人相當討厭Sarah McLachlan前一陣子重唱的版本。想分享你對該版本有多感動的朋友們,你走錯地方了。)

不管怎麼說,畢竟是耶誕節哪。這把年紀也沒辦法裝可愛(或扮淫蕩?),脫口說出"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這種破梗來了。每年耶誕,只要能聽到Vince Guaraldi Trio,其實也就夠了。


Vince Guaraldi Trio, "O Tannenbaum"

Merry Christmas, Charlie Brown.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雖然聽起來有點誇張,但這是我看過最叫人心服口服的廣告。讓人不禁想把導演找出來,跟他握個手喝杯酒好好聊聊。

這一定是親身經歷。至少我是如此。


Volkswagen之Cabrio篇。

「啊,的確是會這樣。」你不由自主這麼想。

有了Nick Drake和月光,就這樣朝路的盡頭開去吧。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很喜歡Rachid Taha,結果在YouTube上找到他與Khaled和Faudel的現場合作。

那場音樂會是1998年在巴黎的1,2,3 Soleils。有發行專輯,真想買

Khaled大家都知道,Rachid Taha是裡頭比較浪子的那一位,人稱 Raï 界搖滾狂徒。

Khaled, Faudel, Rachid Taha, "Abdel Kader"

三人翻玩某首世界名曲。問我哪一首啊?自己聽了就知道。

Khaled, Faudel, Rachid Taha, "Daiman "

上述同一場音樂會,拜Rachid Taha摩登詮釋之賜而翻紅的名曲"Ya Rayah"。可惜影片沒完結,殘念。

Khaled, Faudel, Rachid Taha, "Ya Rayah"

"Ya Rayah"是Diwân這張專輯的開場曲,FNAC南西店還有一張特價CD,撿到的恭喜你今年走大運囉。


Rachid Taha, "Diwan"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Zidane: A 21st Century Portrait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各位同學,今天要欣賞的阿姬片段,是拉威爾Ravel的<水之嬉戲>Jeux d'eau。

對了,有誰能告訴我那指法是怎麼回事……


Martha Argerich plays "Jeux d'eau" by Ravel, 1977。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YouTube真是個好玩意,沒有了YouTube和古狗,人生要怎麼過下去啊……

上上篇蒐集了些Billie Holiday的演出片段,索性繼續找下去,發現其中有幾段出自Billie Holiday演出的電影New Orleans。再來回味一下"Do You Know What It Means to Miss New Orleans?"



到了片尾,黑人被迫遷離Storyville(紐奧良著名的風化區,雖然僅存在1897 到1917這段期間,卻成為一種精神象徵)。Louis提議Billie來唱首歌,大家一起聽吧。


"Farewell to Storyville"。鄉親啊,你怎能不落淚?

對照今昔,不勝唏噓呀……

"Do You Know What It Means to Miss New Orleans?"

最後來點快樂的回憶吧。光看片頭Louis的表情就值回票價呀。

"The Blues Are Brewin'"

以上。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上篇裡的阿姬好像會嚇跑不少人,這裡來替她平反一下。在那個古典音樂演奏者尚未視覺化的年代,熱情如火的少女阿姬堪稱傾倒眾生的女神哪。


Martha Argerich plays Scherzo No.3 in C Sharp Minor,Op.39 by Frédéric Chopin。蕭邦國際鋼琴大賽歷史實況。


Martha Argerich plays Polonaise No.6 in A-Flat, Op. 53 'Heroic' by Frédéric Chopin, 1965.

不過,還是很像赤阪小姐。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作,逃避中。

很少看到Billie Holiday唱歌的模樣吧。

這就奉上。


Billie Holiday, "Strange Fruit"。這是無人能取代的"Strange Fruit",連我家的Cassandra Wilson都不行。


Billie Holiday + Count Basie Band, "God Bless the Child / Now or Never"。"God Bless the Child"是比莉另外一首招牌曲,這首曲子歷年來的精采詮釋多如繁星,但比莉……就是比莉。


Billie Holiday & Louis Armstrong, "Do You Know What It Means to Miss New Orleans"。我也不曉得比莉和路易兩人曾合作過電影,只可惜兩人沒留下更多交會的片段傳世,後人如我都只曉得路易和艾拉的天作之合了。

下面這場表演更是閃閃發光的歷史性片刻哪。

Billie Holiday, "Fine and Mellow," 1957。這是比莉和曾經私交甚篤的Lester Young(他的綽號"Pres"「總統」就是比莉取的),兩人陌路多年後的重聚首。演出陣容一字排開:Coleman Hawkins, Ben Webster, Gerry Mulligan, Roy Eldridge, Doc Cheatham, Vic Dickenson, Danny Barker, Milt Hinton, 以及Mal Waldron--光是看這份名單眼睛就被閃得張不開了。

1959年,Lester Young去世。在前往葬禮的路上,據說比莉告訴身旁友人:「下一個就輪到我走了。」

痛失摯友、身無分文的比莉不久後的確走了。至少是她選擇要走的,或許這樣想會好過些。看著這段影片,很難叫人不注意到比莉眼中瞭然的目光。


Billie Holiday / Duke Ellington, "Symphony in Black"。這是比莉首次影片演出,據說當時還沒滿二十歲。影片反映出當時美國黑人的生活景況,親眼目睹歷史怎叫人不動心怵目。

最後以U2獻給Lady Day的"Angel of Harlem"來結尾吧。


U2, "Angel of Harlem"。其實當時的我年紀還小,正處於十分討厭U2的階段(這個嘛,本人從小就不喜歡別人喊聲叫好的玩意兒)。但這首"Angel of Harlem"一出現,立刻讓U2在我心中的地位逆轉--欸,反正也不會有人在意,就說到這兒吧。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常有趣的曲子,大家聽聽看吧。這是曾經裸體(就是光溜溜)舉辦演奏會的鋼琴家顧爾達Friedrich Gulda創作的<<�大提琴與管樂團協奏曲>>Konzert für Violoncello und Blasorchester。這個編制酷吧,樂風也滿溢濃濃爵士色彩。早年以演繹貝多芬著稱的顧爾達晚年似乎比較鍾意爵士樂,會寫出這樣的曲子也不意外啊。

很好聽的,就當成被我拐聽聽看吧。


First Movement: I. Overture


Second Movement: II. Pastorale


Third Movement: III. Cadenza


Fourth Movement: IV. Menuet


Fifth Movement: V. Finale: March

這首曲子當初是顧爾達為大提琴家席夫Heinrich Schiff所寫。這裡擔綱大提琴的則是新生代的Gautier Capuçon,場合是阿姬舉辦的"Martha Argerich In Joyful Remembrance of Friedrich Gulda"顧爾達紀念音樂會。

說到Gautier Capuçon,總得扯一下他那拉小提琴的哥哥Renaud。每次看到他們兩個都會想到<<�超自然檔案>>Supernature裡頭那對抓鬼兄弟檔。說實在的,他們倆大可專攻腐女市場啊,很適合來同人一下。





由Gautier來擔綱這場表演有其傳承意義。卡普松Capuçon兄弟近年來在阿姬大力提攜下在國際間聲譽日隆,而阿姬也曾拜在顧爾達門下,這樣說來可算是徒孫向已逝的師祖致敬。

下面這段是新聞影片,報導的是阿姬在La Roque d'Anteron的音樂節。阿姬和卡普松兄弟都會出現。



還想說一件事。我一直覺得我的兩位偶像阿姬和赤阪小姐實在長得很像。這就叫做<<�雙面薇若妮卡>>真實人生版?

啊,還有,上面那場音樂會,老是讓人不由自主想起<<�交響情人夢>>。這是怎麼一回事啦!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故事,大家都聽過吧。

1955年,23歲的顧爾德在Columbia Masterworks的錄音室錄下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一戰成名。

1981年,26年後,顧爾德進錄音室,難得留下同一曲目的重複錄音。這就是第二次的<�<郭德堡變奏曲>>。


Gould plays Goldberg Variations Aria & var.1-7


Gould plays Goldberg Variations var.8-14


Gould plays Goldberg Variations var.15-17


Gould plays Goldberg Variations var.18-24


Gould plays Goldberg Variations var.25


Gould plays Goldberg Variations var.26-30 & Aria Da Capo

在電影32 Short Films about Glenn Gould的這個片段,顧爾德停下車來,打電話問表妹電台上播放是巴哈<�<法國組曲>>的哪一闋。


32 Short Films about Glenn Gould, "Leaving"

答案是第一號的Sarabande。

1982年,50歲,顧爾德去了更遙遠的地方。此後,我們和宇宙人一樣,透過時空膠囊裡的錄音,猜測那顆星球上的大氣與重力。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昨晚,睡前不小心拿起買了一陣子的<<�嫌疑犯X的獻身>>,接著不小心一路看到6點天亮。(咦,好像書中某段情節?)

關於書,詳情請待後續報導。一早上班自然呈現神遊太虛的狀態,旁人說不定覺得我今日的眼神特別迷濛(平日也很迷濛就是了)。


Glenn Gould, "Bach: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II No.9 in E Major"

屢試不爽,腦筋無法運作的狀態下,我只聽得下巴哈(沒錯,我抗拒「巴赫」這個譯法,縱使它的確較貼近德文發音),而且是鍵盤樂器獨奏曲。

尤其是顧爾德,飄浮在宇宙穹蒼中時空膠囊的樂音。(其實,我偏愛李希特的平均律,甚至布蘭德爾(爆!)的巴哈都更讓我有感覺。)

其中有種不容置喙,真空狀態的潔淨感。像把大腦灰白質拿出來仔細用清水洗滌過。


Glenn Gould, "Bach: The Goldberg Variations; Aria, ver.3, 6, 9, 12, 15 & 27. 1964."

1964年版的<<�郭德堡變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這一年,顧爾德自表演舞台出走,遁入無世人干擾的錄音間。


電影32 Short Films about Glenn Gould "Cd318" 片段;音樂是巴哈平均律的第二號前奏曲。

此後,他不曾回首。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When I was a young boy,
my father took me into the city
to see a marching band."

第一句歌詞總是讓我想到馬奎斯的<<�百年孤寂>>。但僅止於想到而已。


My Chemical Romance, "Welcome to the Black Parade"。

整個團操弄的死亡意象,也老是讓我想起小時候那些Death Metal。但依然僅止於想起而已,實際上完全不像。

他們呈現出的Macabre,毋乃Tim Burton式可以轉換成扭蛋商品的大小孩卡通。

新專輯的Punk Rock Opera企圖和眼線造型,聽著看著不免叫人聯想到Green Day。但American Idiot又已儼然一代經典。

連三嘆哪。

--> 這裡有他們的舊歌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欸,自個兒看吧。


Gwen Stefani, "Wind It Up"

其實挺不賴,只是推出的時間點差了些。

放在日後的流行音樂史來看,Gwen Stefani有其承先啟後的意義。畢竟能從一般認為比較「認真」且「masculine」的Ska Rock成功跨到「流行」而「feminine」的Dance Pop,Gwen雖不是第一人,卻為同期的女藝人開拓第二條生路(你知道的,像是Nelly Furtado)。但也不幸有些模仿貓只學到了流行的皮毛,而無Gwen戲謔淋漓的本質(我想,你也曉得我想舉誰當例子,知道就好)。

就這點看來,她著實乃Madonna路線的究極實踐者啊。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