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匣中祕 (1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明年是莫札特250歲冥誕,唱片市場又磨刀霍霍向牛羊,準備利用這位堪稱普世最受歡迎的古典音樂作曲家狠撈一筆。想當年,不過14年前,莫札特逝世200年時飛利浦推出了驚天動地的莫札特大全集45集180張CD(想當年,我正青春美好哪),這一回大家的手腳似乎沒那麼快,目前市面上只看到了Harmonia Mundi推出的小全集(不過6套CD,人家是獨立小廠咩)。

在眾人預見的莫札特大海嘯來臨之前,過去這一年倒是陸續出版了不少精采的海頓CD。這現象倒是挺有趣的,似乎映證了樂壇倫理,在為永遠的神童慶生前,當然要先捧一下當年提攜他的海頓爸爸囉。而且這一波海頓潮(跟可預見的大海嘯比起來,這真的只能算是小浪潮)的品質精良,甫出爐的2005留聲機大獎中就有兩個項目被海頓拿下。真是可喜可賀。




哈農庫爾特棒下的巴黎交響曲集,拿下留聲機的年度交響樂大獎。不僅演繹佳,價格更是十分超值。(共3張CD)



去年拿下留聲機年度唱片的Rene Jacobs今年再下一城,以神劇<<�四季>>拿下留聲機年度合唱類大獎。以上兩張更是進入最後六強決選,角逐留聲機年度唱片。



Andreas Staier的海頓古鋼琴協奏曲集,風格活潑強烈。



緊跟在上一張古鋼琴協奏曲之後,Ronald Brautigam在BIS也推出古鋼琴協奏曲集,風格不同,成績同樣斐然。



Rene Jacobs繼神劇<<�四季>>後,再度和Freiburger Barockorchester 推出海頓的兩首牛津交響曲,中場收錄當紅女中音Bernarda Fink獻唱的Scena di Berenice。


結論:愛上任何人都是一條不歸路啊……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二戰結束後,奄美大島和琉球都是通過人民自決才重回日本領土。很多時候轉個彎,就走到了異次元,風景全然兩樣。

這張專輯題獻太平洋戰爭中隨嘉義丸葬身海底的人們,彷如霧中風景,萬物都覆上一層灰濛濛的哀愁。音樂風格本身其實已經相當現代感和本島化。推薦給喜歡侯孝賢電影的人。(咦,這干卿底事?)





ps. 奄美大島看起來很像墾丁被搬到東北角去。突然想到UA有一張專輯的照片是去墾丁拍的,大姊你也行行好趕快出專輯來讓我買吧。

Pps. 朝崎郁惠(唸做Asazaki Ikue)婆婆真有型,造型和小她數十歲的元千歲有得拚。請看官網:http://mauvenet.com/asazaki/index.html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諾拉瓊斯的崛起造福了一拖拉庫的人,各大爵士廠牌驚覺這塊假爵士市場有利可圖,紛紛和流行品牌互相換將合作,期盼能再創諾拉盛況。

這一招也似乎有用,鹹魚翻身的Rod Stewart (他甚至已經要出到第四張所謂的American Songbook,不過他大概是這一波風潮中製作水準最低的吧,不建議購買)和Carly Simon都創下個人許久以來的最佳成績。比他們早一波的Aaron Neville、Linda Ronstadt 和 Anita Baker 則是乾脆轉投傳統爵士大廠門下(Verve 和 Blue Note),成品有好有壞(Anita 實在唱不來爵士樂啊),但銷售成績都不惡。

其實我不覺得這是件壞事,許多樂迷藉此接觸到平常根本不會碰的爵士領域(雖然大部分都還是以流行唱法演唱爵士經典曲目罷了),而一些以往很難出頭的藝人也因此被注意到了。

在這波熱潮中動作最積極的品牌非Verve 莫屬。該品牌當家一姐 Diana Krall 自從嫁給躋身古典樂壇的前龐克樂手 Elvis Costello 之後,也有嫁雞隨雞逐漸偏離大眾口味的藝術化傾向(其實 Diana Krall 的唱功和琴技當今都屬翹楚,只是她以往的豐功偉業都被諾拉瓊斯一張唱片大賣N百萬張蓋過鋒頭),因此 Verve 處心積慮開發下一位搖錢樹的居心明顯。除了開發中古流行藝人唱爵士經典曲目之外,以下是該品牌這一年來兩張挑戰主流市場的力作:





當初會注意到這張唱片的原因很簡單:Madeleine Peyroux 你的聲音會不會太像比莉和老年的艾拉啊?其實Madeleine Peyroux 8年前就推出頗受好評的處女作,中間要隔這麼久時間才推出續篇,說好聽是精心醞釀,但說穿了就是唱片公司關起門來挖金礦時終於發現被自己冷落許久的這號人物。Madeleine Peyroux 這張專輯和別的競爭者比起來較具爵士味,但她演唱的曲目卻包羅萬象,Leonard Cohen、Bob Dylan 和 Elliott Smith 的作品皆名列其中。Peyroux 這個姓看起來法蘭西味十足,Madeleine 雖然在美國出生長大,但她的確住過法國,法文也挺溜;這次她也獻唱了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紅遍巴黎的美國紅伶 Josephine Baker 名曲”J'ai Deux Amours” – 有興趣的人可以找<<�法國香頌Di Da Di>>來睇睇,片頭即將戰敗的希特勒傳電下令佔領巴黎的指揮官毀滅花都時,陷入天人交戰的德軍將領心裡 OS 的就是這首歌<�我有兩個最愛>。只是,當今支身前往法國紅遍花都、被譽為 Josephine Baker 再世的美國紅伶,不是我的偶像蒂蒂橋水女士嗎?……她唱的版本在這裡:







Verve 想靠 Lizz Wright 搶諾拉瓊斯市場的意圖昭然若揭。第一張專輯時還屬於環球流行音樂品牌的 Lizz Wright,到了第二張就被轉檯到 Verve 來,風格也一樣走民謠靈魂路線,還找來諾拉瓊斯成名曲的作者幫她寫了諾拉味十足的”Hit the Ground”,完全強碰諾拉瓊斯。專輯末了還翻唱同品牌現任一姐 Diana Krall 的 “Narrow Daylight”,表面上是輸誠致意,但其實示威較勁的意圖明顯。看來黛安娜的一姐寶座快坐不穩了,Lizz Wright 的流行走向很有可能會賣得比越來越「高額」的 Elvis Costello 夫人好啊。若要問我的感想,這個嘛……Lizz Wright 這張唱片說是 Motown 發行的也不叫人覺得奇怪啊。Verve 真是搶錢搶到瘋了呦。

其實 Lizz Wright 在這張專輯中還和 Madonna 撞歌。嘿嘿,知道的人有賞喔。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比莉有坎坷的身世和同樣滄桑的嗓音,因此成為「酷」的代表,也是布爾喬亞小知青的偶像。艾拉到了老年因糖尿病截肢,但她的嗓音始終甜美撫慰人心,就算到了最後的最後依然讓人如沐春風,很少有人能抵擋她那種純粹的美好。相較之下,莎拉年輕時有堪稱姣好的外型,人生也無啥大風大浪,音樂生涯中又跨越多個樂種,這在爵士樂界實在非常的政治不正確。是否因為如此,在台灣喜歡她的人比前兩位天后少了許多。我曾認識有人說他聽不慣她鐵肺般驚人的渾厚嗓音和寬廣音域(這真的很怪耶,聲音太好也會被人嫌),還有某位國立大學語言所碩士的室友把她名字唸成莎拉「沃岡」(這個人也跟我說過,中文拼音的問題要交給他們這種專業人士去決定)。

這只能說是白莎莉(姬川亞弓)般的宿命吧,太過完美的人往往讓人忽略他們的努力和認真。人就是要有缺陷才會被疼愛啊……

以下是我當下記憶中擁有的莎拉銘盤(其他有些我甚至可能都忘了有沒有……):





銘盤中的銘盤。英年早逝的小喇叭手克里夫布朗和莎拉的夢幻合作。兩個都是我很愛的人,推薦給所有人。





令人啞口無言的美好。晚期的莎拉對巴西風潮著墨甚深,這是其中最具神漾魔力的一張。當時的流行歌壇應該不少女歌手慶幸莎拉沒打算跨航唱芭樂歌,不然她們都得靠邊站。所有奉流行樂壇天后為女神的信眾都該聽。





小時候唸大學時某次上山出隊,吃飯時間一到男男女女 — 甚至連那些平常很淑女的管院學姊們 – 不顧形象拚個死去活來,只為了爭不知道煮熟了沒的飯和幾個山下沒人理睬的麵筋滷肉罐頭,此時我會在一旁放”Send In the Clown” – 我連吃飯時都很矜的,只是放爵士樂減少競爭對手的策略顯然沒有奏效……





莎拉唱遍百老匯名曲,我和莎拉的定情之作。





莎拉過了中年之後的經典之作還真不少。令人落淚感恩的銘盤。





翻唱亨利曼西尼(沒錯,就是譜<�頑皮豹>的那傢伙)名作的歌曲集,連平常只聽得到演奏版的”Peter Gunn”都填詞演唱。當然有收錄世界名曲”Moon River”、”Dear Heart”、”Days of Wine and Roses”。





有上下兩輯,演唱Duke Ellington 的名作,兩張一併推薦。





最新入荷的一張,其實算是莎拉作品中比較不突出的一張,雖是現場錄音火力卻不足,莎拉的聲音似乎也沒調整到最佳狀態。不過......我就是愛莎拉。

佛洛伊德爺爺說,人小時候的情慾經驗會決定日後擇偶的條件(好啦,整句話我的確淡化處理過,沒辦法,本網誌是普級的)。現在我會那麼愛被譽為莎拉傳人的蒂蒂橋水女士不是沒原因的,只是蒂蒂比較會 Scat 罷了。

有人說,憑Sarah 的資質,她就算登上歌劇舞台依然傲視群雌。此言甚是。特此同場加映美國歌劇界當今首席紅伶蕾妮佛萊明的爵士外遇作品一枚:




不看CD封套真的會以為是黑女人在唱歌,聲音之渾厚沉醇騷靈跟莎拉有得比,和她平常在歌劇院裡的雍容華貴嬌媚完全兩樣。蕾妮說她當初曾經考慮過專職演唱爵士樂,只是後來因緣際會選擇了古典音樂。或許她完成了莎拉當初沒走的那條岔路吧……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男孩和樹?

國王與夜鶯?

撲朔電幻島嶼迷離童話。



橫田進 Susumu Yokota,"The Boy and the Tree"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嚇到了。

曲子名為情歌,豹的利爪封喉時仍詫異其身手矯捷,熠燿日光下皮草之華美。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開宗明義兩點事項聲明:

1. 我不算喜歡James Blunt,太愛哀哀叫了,芭樂有餘深度不足。”You're Beautiful”是很明顯的例子,薄弱的編曲與旋律走向,看似別出心裁但蜻蜓點水不著邊際的歌詞內容 – 我相信經過台灣唱片公司的巧妙翻譯,這又會變成所謂「刻骨銘心的深刻愛戀寫照」云云,天啊,這首歌講的不過就是路上美女永遠不屬於我。10個字說完,道理就這麼簡單。

然後唱片公司大力文宣炒作,什麼白天拿槍桿子晚上抱吉他,一副他是戰場活菩薩的樣子。不然呢?白天拿槍桿子晚上作女紅打毛線還比較稀奇吧。人家費雪狄斯考當年還在集中營裡開個人第一場演唱會咧。真是夠了,要是他白天當詐騙集團晚上寫歌我還覺得比較了不起咧。





2. 陳綺貞小姐請你不要也淪入阿里不達封底名人推薦的行列好嗎?這樣只會搞臭自己的名聲唄。

接著談正事。我後來還是買了這張專輯。契機是因為聽到專輯中一首叫做”Tears and Rain”的歌(真60年代的歌名……),依然走灑狗血曲風,K歌指數更勝”You're Beautiful”和”High”。當時隱約聽到一句”…find comfort in pain”,心裡突然一震,就把他帶回家了。回神仔細一聽歌詞終於發現原因所在:

How I wish I could surrender my soul;
Shed the clothes that become my skin;
See the liar that burns within my needing.
How I wish I'd chosen darkness from cold.
How I wish I had screamed out loud,
Instead I've found no meaning.

I guess it's time I run far, far away; find comfort in pain,
All pleasure's the same: it just keeps me from trouble.
Hides my true shape, like Dorian Gray.

原來是Dorian Gray,所有世紀末耽美自戀少年的老前輩,幻想自己青春美貌永不凋零,但污穢的罪惡感卻有如暗地裡的魔掌掐住心房。看來James Blunt是有些難言之隱吧,嘿嘿。

話說回來,上上世紀末文本的Dorian Gray最近常常現身,連前年的<<�天降奇兵>>裡也可見到他蒼白的身影 – 王爾德要是知道他的分身出現在好萊塢暑假強檔片中,應該會在巴黎的拉雪茲公墓地底下嗤笑吧。

……不過最好笑的應該是那位蓋國父紀念館的王姓建築師,早年曾把Dorian Gray翻譯成<<�杜連魁>>,時空也改至60年代的島國京城。不知道這位王先生想隱藏的是什麼祕密?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直到現在,還是不懂為什麼會把他帶回家。

冷笑話喋喋不休的乏味男人。





技巧不佳花了我幾百大洋還只撐了半小時。

我一定是中邪了我。

Ps. 果然被壓在CD堆底下忘記拿出來聽,完全是因為我下意識地逃避。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啦,終於來到大暴走的重頭戲。下面是近來最令我如痴如狂的樂種。

「甘美朗」是印尼國樂,這個字的原義即為「打擊樂(團)」,不過千萬別在腦海裡想像非洲部落的強勁鼓擊,甘美朗運用的敲擊樂器包羅萬象,呈現出的是芬芳佳美的風韻。Debussy在19世紀末的萬博初次相逢甘美朗,進而影響印象樂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我只能和沙門空海一樣,引一段據說是唐國無名小官吏白樂天的詩句:「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想深入瞭解甘美朗,以下是個很棒的網站:http://alek.zipzap.ch/gamelan/bosastra/game_eng.htm




這是我的第一張甘美朗。據聞爪哇島上遍地茉莉花香和甘美朗仙樂(嗚真想去……),這張茉莉花島收錄的是純演奏的曲目,曲曲流露典雅馥郁的風韻。有某位我不願意承認的昔日同窗,聽說我在聽爪哇的甘美朗,竟直呼有趣,他說腦海中浮現野蠻土著躲在草叢裡呼喊的模樣。你他媽的死漢人才未開化的野蠻民族咧。要不是看在他剛被詐騙集團騙光月薪的分上,實在很想就此公布此人姓名。




這一張收錄峇里島的甘美朗音樂。雖然峇里島和爪哇同屬今日的伊斯蘭國度印尼,但峇里島至今依然信奉印度教,因此也演化出不同的文化性格和樂風。專輯名稱裡指的「世界之晨」是諸神之島峇里的別稱,不過別又被浪漫的名稱誤導,印度教的神祇暴盛而狂亂,因此峇里島的甘美朗也熱鬧活潑許多,而非想像中的虛無飄渺。這張專輯其實收錄的樂種極為多元,融合了聲樂、舞劇和皮影戲等元素;其中的「克恰克」描寫的是<<�羅摩衍那>>裡的一個段子,由男聲合唱模仿猴子大軍幫助羅魔王退敵,大喊「恰克恰克」,即猴子的叫聲。

不過老實說,對西方人而言,峇里島的甘美朗充滿活力,和一般有如淡彩夢境的甘美朗比起來自然興味盎然。對啦,我也同意,但我一直覺得我在聽台灣的廟會實況轉播……畢竟我們都是環太平洋列嶼上的一員……




這張收錄的是爪哇四大宮廷之一,日惹宮廷中的實況演出。樂曲演出混有人聲吟唱,吐出千百年來迴盪在宮牆裡的古老清音。我常隨著敲擊在金石上的鏗鏘律動和起伏的人聲出神幻化,一回神人間好似悠悠過了數十載卻又像一切不曾改變,CD的雷射頭也不曾移動過。其實甘美朗的吟唱酷似梵音佛唱,樂音彷彿依然跳躍在婆羅浮屠的影子下。只是今日的爪哇已成虔誠的伊斯蘭國境,但往昔佛土的餘音繚繞。

這三張專輯都是Nonesuch出版的Explorer<<�非凡探險家系列>>,收錄的是人類學家或音樂學者在實地田野採集的音響。

要是你真的不曉得甘美朗的滋味,請打開你電腦裡的MP3檔案,<�騎李湘>結尾不是有段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奇異瓊音嗎?嘿,我就說你一定聽過咩。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最近為了找可以搭配讀小說的配樂(好啦,是我無可救藥的好奇心和收藏癖又發作了),跑去找來幾張日本古樂來聽。基本上的主角是三味線、尺八和箏。




這一套三張專輯分別收錄三味線、尺八和箏的樂曲。三味線那一張其實加入額外的樂器合奏,風格也比較活潑,讓人不由得想到歌伎和浪人浮世的酒肆。尺八那張完全是供有心人意淫原博雅用的(咦,他吹的好像不是尺八?)。最暴力的一張其實是箏樂 – 雖然乍聽之下空山靈雨,但我終於完全瞭解為何武俠片中會有六指琴魔或東方不敗一手撫弄古箏、一手取人性命的橋段。非常亂人心思的一種聲音。




這一張的樂手叫做<<�大和絲竹樂團>>,也是標準的箏、尺八和三味線的編制。演奏的曲子有古謠、現代創作和沖繩島唄,唱詞和純樂器曲兼有。同樣編制演奏不同年代、風格的曲調,呈現出不同風情。幾首20世紀的樂曲其實聽得出時代的軌跡和現代音樂的影子 – 還是這是因為吹尺八的是一個英國佬Richard Stagg呢?整體來說,這張專輯呈現的是大和禪風,不似上一套的三味線曲目恣意活跳,但我老是覺得尺八的表現太過剛強,中氣過剩神韻不足 – 當然了,或許這是我種族歧視先入為主的偏見吧。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Tzadik是前衛爵士樂手John Zorn創立的品牌,大本營位在紐約。其實這個廠牌名字本身就源自猶太文,意為「義人」,所以廠牌底下有一系列精采的當代猶太音樂自然順理成章。除了前一陣子貼出來我很著迷的Cracow Klezmer Band,以下幾張精采的專輯也讓小弟我愛不釋手。





這張收錄Tzadik大本營,紐約下東城猶太社區裡,每週日早午餐時段在Tonic這個場地現場表演的精華實況。主導人David Krakauer是吹單簧管的,這種我最愛的樂器(好啦,我承認我曾搞不清楚它是銅管還是木管啦)在Klezmer音樂中是一員大將,或許這也是我愛上Klezmer的一大原因吧。不過單簧管在猶太音樂中可狂放可哀悽,與古典音樂中溫文儒雅的角色大相逕庭。倒是比較接近爵士樂手和近代法國作曲家賦予單簧管的開闊而多樣化的音色表現。不過怪怪,猶太人不是有禁酒令嗎?怎會叫做「釀酒廠的音樂」?難道他們釀的是瓊漿玉液……





這張由 Maurice Sendak改編Prokofiev的<<�彼得與狼>>,主角從大野狼變成……一隻豬。果然洋溢著濃厚的猶太特色。Tzadik顯然想靠這張片子主打兒童市場撈一筆,裡面還附贈可愛的貼紙,但Shirim Klezmer Orchestra的演繹讓整張片子從頭到尾絕無冷場,幼稚的大人如我依然著迷不已,而且比原版的彼得和大野狼有趣多了。片尾還附錄4首古典樂曲的Klezmer改編版,Rimsky-Korsakov、Brahms、Satie和Mahler一一搖身變成猶太童話中的樂師。





這一張的風格比較不同,素材取自nigunim,這是一種哈斯迪教派的讚美歌謠,所以感覺上比前兩張的世俗風格……性靈多了。不過這張專輯的三名要角裡包括了後來成為Winter & Winter當家樂手的Uri Caine,在幾首純演奏的樂曲中依然可以聽見他為各種素材賦予新意的即興風采。雖然說這張樂風比較沉靜,但依然十分悅耳動聽。唉,我大概不知道前幾世是猶太人吧,我想。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擁有的第一張依然擺在最後。也是在大學的時候,現在已經消失的老營長。(老闆在渡船頭開的豆花店也關了是吧?)




最容易用在畫師身上的形容詞,蒼白抑鬱頹沮消磨跌宕……總而言之,心理衛生不健康,卻是風雨天的必需品。人生中總有笑不出來的時刻。

雖然聽起來像英國團,他們其實是在灣區起家的。(這一點要請黛博拉進行解說囉。)

二連發同名專輯中的第二張結尾曲重唱了美利堅帝國的星條旗歌,當年也是因此被騙買了這張專輯。不過悅耳度仍以同名專輯第一張為上品。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幾乎一次把人家的作品買光了。我擁有的第一張依然擺在最後 – 想想也挺害怕的,那已經是高中(或大學?)時候的往事了。






有趣的是,其實可以從他們封面風格的沿革看出樂風的轉變,從搖滾底子的黑暗哥德過度到世界音樂元素的中古歌謠吟唱。基本上可以拿他們的專輯來當喬叟、艾柯或中古時期羅曼史的配樂(這個就要請教研究Medieval Romance的專家崔絲塔為大家講解了)。

英國人真的不只聽恩雅或莎拉布萊曼。相信我。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可以一次把一個樂團的所有作品蒐集完畢,這算什麼?





其實最早買的一張是最後一張,Spoon and Rafter。嘿,有獎徵答,有誰知道中文哪個成語是同樣的意思啊?來找我領獎品唄。

......別把CD側標上的譯名拿來當答案,大家都知道我有多厭惡CD側標。

對了,他們來自陰鬱的西方之島,和沙漠沒關係,也非美洲原住民。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張專輯出版於1989年,Felt的告別專輯,當時在台灣由某間獨立唱片行代理發

行(是傳說中的藍濃唱片嗎?)


對於音樂我有接近偏執的強迫傾向,強迫自己接觸任何存在於地球表面上我有可

能「發現」的音樂類型。我最害怕的就是這一點傾向,只要我找到其中的樂趣,

往往有如跟著兔子先生從樹洞中進入幻夢仙境的愛麗絲一般,一頭栽進去便很難

脫身。從小時候莫名喜愛的電子流行音樂(Howard Jones、New Order……他們

現在竟然成了初級版Kraftwerk混Guitar Pop?)、後來的Indie過渡到Alternative

(Happy Mondays、Elvis Costello……反骨的龐克詩人後來娶了粗嗓美女Diana

Krall,而且現在搖身變成寫藝術歌曲的古典音樂作曲家?小時候的偶像總是一如

預料中變成自己揉紅了眼睛也認不出來的陌生人)、World Music(這都是David

Byrne和Peter Gabriel的錯……去年聽到DB改編Bizet歌劇The Pearl Fisher那段男

聲二重唱,心裡不禁浮現笑意,原來你也走到這裡來了……)、再到不小心發現

自己原來聽了很久的Jazz(說來好笑,小時候一直覺得柔腸寸斷的芭樂歌Every

Time We Say Goodbye,長大後才發現原來是一首歌舞劇/爵士標準曲目 – 有誰

記得湯姆漢克斯在春風少年兄時期演過一部同名電影?裡面他可是飾演瀟灑的美

國大兵,到了耶路撒冷 – 美國大兵當然是要負起神聖的責任跟當地美女搞七捻

三,來段纏綿悱惻的羅曼史)、後來又自討苦吃開始聽彷彿無字天書的古典音樂

(我可是從當代音樂入門的喔 – 我最早認識的作曲家是Alfred Schnittke和Philip

Glass,最古老的也不過是Szymanowski,到現在看自己高中時買的昂貴CD還是

很佩服自己的勇氣,竟然敢聽這些有如精神病院裡的背景音樂 – 所以後來自己莫

名其妙迷戀Gidon Kremer 其實是有跡可循的 ),直到現在我終於肯定自己前世

的靈魂遊蕩在馬丘比丘之巔、和安地斯山的康多兀鷲一起乘風翱翔……



話又講遠了。高中時覺得自己身為認真的西洋音樂聆聽者,應該深入瞭解獨立音

樂,所以下定決心買了一卷Felt的卡帶(其實應該是因為在比爾伯排行榜上找不

到新歌可聽了吧)-- 其實最吸引我的自然是那看起來很迷幻的封面和很Stanley

Kubrick的專輯名稱:我和一隻猴子在月球上(2001太空漫遊?)。聽完之後,

嗯,當然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專輯流洩出的音響是我很少接觸到的蒼白而血淋

淋。老實說,當時我並不覺得自己喜歡這種音樂,但其中有種難以言狀的毛塊哽

在我喉中,自此以後彷彿無法排泄般一直卡在我身體裡某個陰暗的腔室。雖然那

張卡帶早已不知去向,但經過了這些年頭,心中偶爾還是會隱隱浮現Lawrence

Hayward那很不討喜的聲音吟唱著”I can't make love to you anymore…” 的感

覺;小時候只覺得這個男的發生了這麼慘的事怎麼搞得不會裝難過一點啊,現在

方才瞭解那是無能為力了。


前一陣子Felt十年間十張專輯全數復刻重新發行,我帶回久違十多年的<<我和一

隻猴子在月球上>>。初次相逢沒聽到的旋律和奇妙聲響撞擊我的耳膜 – 是耳朵

鈍沒聽到還是遺忘了?還是當時體內某處尚未被利刃劃過,感覺不到鹽巴滲進傷

口的刺痛?復刻板的包裝仿照縮小版的LP,每張背面印著一行俳句般的歌詞。這

張上頭寫的是:


Inside the pounding heart of city neon hides the cries of lonely men.


看來我會像蒐集Hello Kitty磁鐵一樣,把每張復刻的Felt專輯都帶回家吧。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近期瘋狂沉迷......

當然所費不貲......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你可曾想過分手後他的情人節怎麼過?除夕夜晚他窩在誰的懷中向過去說再見?你是否曾幻想過要是當初我們不曾別離,今日會是多麼美好的光景?或時時在心裡演練他日重逢,四目相接開口第一句話說些什麼,方能使他中箭落馬,瞭解這些年頭你心底的酸楚與哀淒?

「我們再也回不去了。」預期中天搖地動的那一刻竟無聲無息地過了,懂得了的是不堪抑或釋懷 — 不,這結是解不了的,畢竟許久以來你以為自己為了這一秒咬牙活到現在。

Brett Anderson依然透著哀情的嗓音,把玩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風情。Bernard Butler的吉他爽朗依舊,帶走Suede後期間或傾軋刺耳的音色,甚至送上清純的口琴聲,迴蕩著他年昔時有人為伴的美好情懷。不曉得Butler是否終究接受了Anderson的愛意,兩人重新攜手合作的「垂淚」首張專輯,每首歌都有Suede晚期數張專輯中暢銷單曲的水準,製作編曲也都悅耳許多。

不過似乎也因此少了些什麼。彷彿剛復合的舊情人,彼此小心翼翼、呵護著得來不易的情份,深怕一不小心又碎了一地。

終究再也回不去了。兩人分手前最後的Dog Man Star。那注視著自己竟日徘徊在幽冥界的黯黮分身,陷入情感泥沼遍體鱗傷卻醒不過來的仲夏夜夢魘。心頭翻滾沸騰的依然是舊年相片裡你眼底始終說不出口後來沒了下落的三兩字。那時,"The Wild Ones"是這樣唱的......

"在你身上我的刺青滲出血水,這個名字再也抹不掉了":

And oh if you stay I'll chase the rain blown fears away
We'll shine like the morning and sin in the sun oh if you stay
We'll be the wild ones running with the dogs today

但,倘若你真的留了下來,我們還要如此虛偽相對嗎?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最近Jack Johnson在台灣媒體上被炒得火熱,看樣子也即將被捧成新一代的某某教主或品味指標之流。我想不久大家就可以在街腳每間咖啡廳和服飾店中裡聽到他不斷地哼著”Must I always be waiting, waiting on you…”

但以我對台灣唱片業側標文化的全面性厭惡(看到路X怡和黃X佼推薦只會想讓我把CD扔進回收箱),近期內要我再把”In Between Dreams”(誰能告訴我這幾個字是怎樣等於<<�仲夏夜之夢>>的?難怪台灣托福成績在全亞洲吊車尾)拿出來平心靜氣地聆聽,實在是不太可能了。(反正走在街上到處都可以聽到傑克在”I can't always be waiting, waiting on you…”)

所以囉,想聽Jack Johnson,又不想搞得自己一身腥,怎麼辦呢?來聽他首張正式發行的個人專輯”Brushfire Fairytales”吧。當年這張封面就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雨衣一件499,來買哦。)

俗話說得好,第一次總是比較用力 – 沒有啦,第一張專輯總是會使出渾身解數,竭盡自己所能。事實上傑克想表達的東西在”Brushfire Fairytales”中也差不多玩完了,其後的專輯只是不斷重回同一座海灘衝浪(嘿,我沒說不好啊,周杰倫同樣的歌不也出了5、6張)。這張專輯中你已經可以聽到所有傑克擅長的元素,民謠、藍調、雷鬼、一點點搖滾、靈魂,以及許許多多的海浪和沙灘。只不過在這張專輯中,音樂的肌理分明,不同樂風的特色比較明顯,不像後來變得滑頭,每首歌都糊成一團(這倒是很適合營業場所或大賣場播放使用)。開場曲”Inaudible Melodies”就點明了傑克的音樂/生活態度:

Slow down everyone
You're moving too fast
Frames can't catch you when
You're moving like that

Inaudible melodies
Serve narrational strategies
Unobtrusive tones
Help to notice nothing but the zone
Of visual relevancy

大夥慢慢來,傑克這樣唱著。唱到”visual relevancy”,他慢條斯理地把這兩個字唱成”vi-su-al re-le-van-cy”。真想一巴掌給他呼下去。

改裝前的公玫二樓有位小妹很愛放傑克的”On and On”,走上二樓只要聽到衝浪男一直在”on and on and on…”,當天鐵定是她當班。最近她好像調到站前去了,因為常常人還沒走到西洋部,就先聽到熟悉的”on and on and on…”。

她才是北台灣天字第一號傑克強森迷。那些自己半路跳出來認祖歸宗的媒體大哥大姊行行好,別浪沒衝成就被大白鯊當成海豹給咬個稀巴爛。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轉貼自NME http://www.nme.com/news/112622.htm

RADIOHEAD BREAK SILENCE OVER NEW ALBUM




RADIOHEAD have broken the silence over their new album.

Singer Thom Yorke has told NME.COM sessions for their new album remind him of working on ‘Kid A’.

The band recently regrouped to start rehearsing and recording new songs for the follow-up to 2003’s ‘Hail To The Thief’.

The album, not due until next year, will be the band's seventh. Yorke told NME.COM that early sessions had seen the band changing the way they work, reminding him of the change between 1997 LP ‘OK Computer’ and ‘Kid A’.

He said: “It's going well. It's a bit like ‘Kid A’ – we're going through a period of change. But that’s good. We'll get there”

Songs touted for the record include ‘House Of Cards’, ‘Glass Flowers’, ‘Reckoner’ and ‘Arpeggi’.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第一幕>重頭戲
場景:請參照<<�紅磨坊>>裡落魄詩人克里斯欽的破舊公寓,當然色調沒那麼魔幻就是了。

普契尼的<<�波希米亞人>>(對了,波希米亞人跟波希米亞這個地方一點關係都沒有,誤譯真是禍害千年的罪行啊......)中,落魄的年輕詩人魯道夫在房間裡寫詩時,門上響起一陣輕柔的敲門聲,原來是隔壁的賣花女咪咪拿著蠟燭來借火(可以再情色一點沒關係)。沒想到咪咪不知是因為飢渴或減肥過度,竟然我見猶憐到當場厥在魯道夫懷裡(這一招只有瓊瑤劇、泡菜劇和A片裡會出現),魯道夫只好遞上一杯小酒,希望咪咪的臉色能紅潤點……(劇情走向越來越奇怪,這可不是我掰的。)

回過神後,矜持的少女咪咪自然得趕快含羞告退,沒想到一轉身才想起鑰匙掉在人家房間裡(耍賤招咧,寫劇本的你可以再不含蓄一點),回過頭一陣風又將手上的蠟燭吹熄,魯道夫見狀機不可失當場也將自己手上的蠟燭吹熄(是怎樣,這麼快就關門熄燈了)。兩人自然是摸黑在地板上尋找咪咪宣稱掉了的鑰匙;闃黑中兩人伸出雙手四處游走摸索,免不了一陣欲拒還迎中魯道夫抓住咪咪玉般清潤的小手。不過人家詩人不是當假的,魯道夫當場吟起腦滿腸肥的帕華洛帝最愛唱的<�你那好冷的小手>,乖,讓我魯道夫來惜惜。(這在民國80年代的港製片三級片裡應該是專屬曹查理的角色吧,連徐錦江和單立文都不肯演的……)

油都被揩光了,隨著心跳劇烈起伏的咪咪 – 啊,不是啦,我是說心情激盪的咪咪回過神後,幽幽地述起自己身世。當場又是一首千古絕唱<�我的名字叫咪咪>,我的故事很簡單,我每天只要縫著女紅就心滿意足了……(中國古人有訓,半夜在房裡撿豆子或穿針線的女人不是家裡很缺錢,就是想撈一塊貞節牌坊,所以得壓抑心中熊熊慾火……唉唷,說著說著人家都害臊了。)

哈拉這麼多,我只是想提醒自己咪咪不過就是個名字,不管有多少性暗示與情色的聯想,千萬不能想歪了。人家咪咪也是人生父母養,有正當職業靠自己賺吃,勇敢追求愛情夢幻的少女啊。沒想到,各位看倌說絕不絕,上世紀末某位以在歌裡頭無厘頭穿插只有狗耳聽得見的超高音頻而聞名全球的流行樂界天后,最近出了一張歷經被多位幸子放捨(這還不夠慘,連唱片公司都不要她)、暴肥兼恍神後的回歸大碟,專輯名稱翻譯成中文就是<<�咪咪大解放>> -- 沒錯,你真的沒看錯,彷彿為了見證從剛出道時的勻稱罩杯到後期失序的爆乳演出,海豚叫天后的新專輯就叫做<<�咪咪大解放>>。MC可能不曉得連她名字的縮寫,在這座遠東小島上也與女性生理現象有關,看來她哪天倘若真的失聲唱不出歌來,或許可以來這座極度懷舊又喜歡撿剩餘價值的小島上代言全系列女性用品 – 啊,不對,這一點我們一定搶不過北邊熱愛MC又出得起天價的東瀛佬。

既然都費了那麼多口水,來談談音樂吧。乍聽之下,我的感觸跟當年聽到前輩天后那張也是號稱盛大回歸的專輯一樣 – 不勝唏噓啊。除了音準好像有點問題、聲線抖得很不穩外,最明顯的是MC的聲音狀況大不如前。說好一聽一點是歷盡滄桑,現在以歌曲演繹的婉轉入微取勝,但說實際點就是她再也不能像過去一樣高興無厘頭尖叫就亂叫。當然,她還是不時會發出只有狗耳才會覺得舒服的高頻尖叫,但是零星穿插於絕大多數維持在中音域的歌曲中,徒增神傷啊。一如年華老去的昔日絕代佳人臉上塗得太濃太過的胭脂腮紅。

或許有人會覺得現在低調些、不再耍高音的MC唱歌有味道多了。這點我沒異議。只是一如聽到上述前輩天后那張頗受好評的Hip Hop風回歸專輯一樣,今日瘖啞低沉的吟唱讓我多麼懷念”You Give Good Love”時站在高崗上遠眺來日光景的美好清亮。

其實,可以聽啦。The Neptunes作的”Say Something”還滿好聽的。只是整張專輯聽起來說實在話不太像MC以前的模樣,這是這張專輯最大的優點,也是最糟糕的缺點。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