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你聽什麼音樂?

對一個雜食性動物而言,當然什麼都聽。今年聽得比較多的是Klezmer,前面說過了,當代猶太樂曲。甘美朗是心浮氣躁時最佳良伴。不過我說過了,對一個雜食性動物而言什麼都行,我最近也喜歡聽一套DG Trio的二十世紀大提琴作品集,拉的大提琴手是Matt Haimovitz。然後把冷氣開到最冷。有冰河時期來臨前夕荒原的錯覺。

這樣說來,我倒是很少在夏天聽所謂的消暑音樂:bossa nova、或最近正潮紅的衝浪音樂。你知道的,人的胃口在夏天是很容易被搞壞的。最近走進便利商店聽到某位叫做「橘兒」的法蘭西歌手(號稱)唉來唉去,方才吃的午餐就有湧出咽喉的衝動。相較之下,小野麗莎可算品味高雅了。

我要說的當然不是這些。夏天,在昏昏沉沉的午後艷陽熱浪侵襲時、在傍晚賴著不肯走的日光下、在夜裡騷亂的熱帶街頭,你腦海裡迴盪的是哪一首曲調?

華格納。一直都是華格納。對我而言,夏天始終是屬於華格納的季節。或許是夏日預言腐敗熟爛將至的恣意暴盛奢華,或許是屬於某年夏季沒有人記得的回憶,在我將要因為永日白晝而昏厥前夕,從體內深底會傳來一段熠熠生輝的旋律,彷彿聖杯騎士羅恩格林從愛爾莎幻想中騎著白天鵝循河流逶迤而下……好啦,這畫面是有點好笑,不過在颱風的夜晚,看著驚濤駭浪拍打海岸,迎面打來的除了浪花大雨,還有<<�漂泊的荷蘭人>>裡的洶湧怒濤,那大概是我聽過寫景最為逼真的音樂了……(未完待續)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好啦,終於來到大暴走的重頭戲。下面是近來最令我如痴如狂的樂種。

「甘美朗」是印尼國樂,這個字的原義即為「打擊樂(團)」,不過千萬別在腦海裡想像非洲部落的強勁鼓擊,甘美朗運用的敲擊樂器包羅萬象,呈現出的是芬芳佳美的風韻。Debussy在19世紀末的萬博初次相逢甘美朗,進而影響印象樂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我只能和沙門空海一樣,引一段據說是唐國無名小官吏白樂天的詩句:「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想深入瞭解甘美朗,以下是個很棒的網站:http://alek.zipzap.ch/gamelan/bosastra/game_eng.htm




這是我的第一張甘美朗。據聞爪哇島上遍地茉莉花香和甘美朗仙樂(嗚真想去……),這張茉莉花島收錄的是純演奏的曲目,曲曲流露典雅馥郁的風韻。有某位我不願意承認的昔日同窗,聽說我在聽爪哇的甘美朗,竟直呼有趣,他說腦海中浮現野蠻土著躲在草叢裡呼喊的模樣。你他媽的死漢人才未開化的野蠻民族咧。要不是看在他剛被詐騙集團騙光月薪的分上,實在很想就此公布此人姓名。




這一張收錄峇里島的甘美朗音樂。雖然峇里島和爪哇同屬今日的伊斯蘭國度印尼,但峇里島至今依然信奉印度教,因此也演化出不同的文化性格和樂風。專輯名稱裡指的「世界之晨」是諸神之島峇里的別稱,不過別又被浪漫的名稱誤導,印度教的神祇暴盛而狂亂,因此峇里島的甘美朗也熱鬧活潑許多,而非想像中的虛無飄渺。這張專輯其實收錄的樂種極為多元,融合了聲樂、舞劇和皮影戲等元素;其中的「克恰克」描寫的是<<�羅摩衍那>>裡的一個段子,由男聲合唱模仿猴子大軍幫助羅魔王退敵,大喊「恰克恰克」,即猴子的叫聲。

不過老實說,對西方人而言,峇里島的甘美朗充滿活力,和一般有如淡彩夢境的甘美朗比起來自然興味盎然。對啦,我也同意,但我一直覺得我在聽台灣的廟會實況轉播……畢竟我們都是環太平洋列嶼上的一員……




這張收錄的是爪哇四大宮廷之一,日惹宮廷中的實況演出。樂曲演出混有人聲吟唱,吐出千百年來迴盪在宮牆裡的古老清音。我常隨著敲擊在金石上的鏗鏘律動和起伏的人聲出神幻化,一回神人間好似悠悠過了數十載卻又像一切不曾改變,CD的雷射頭也不曾移動過。其實甘美朗的吟唱酷似梵音佛唱,樂音彷彿依然跳躍在婆羅浮屠的影子下。只是今日的爪哇已成虔誠的伊斯蘭國境,但往昔佛土的餘音繚繞。

這三張專輯都是Nonesuch出版的Explorer<<�非凡探險家系列>>,收錄的是人類學家或音樂學者在實地田野採集的音響。

要是你真的不曉得甘美朗的滋味,請打開你電腦裡的MP3檔案,<�騎李湘>結尾不是有段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奇異瓊音嗎?嘿,我就說你一定聽過咩。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最近為了找可以搭配讀小說的配樂(好啦,是我無可救藥的好奇心和收藏癖又發作了),跑去找來幾張日本古樂來聽。基本上的主角是三味線、尺八和箏。




這一套三張專輯分別收錄三味線、尺八和箏的樂曲。三味線那一張其實加入額外的樂器合奏,風格也比較活潑,讓人不由得想到歌伎和浪人浮世的酒肆。尺八那張完全是供有心人意淫原博雅用的(咦,他吹的好像不是尺八?)。最暴力的一張其實是箏樂 – 雖然乍聽之下空山靈雨,但我終於完全瞭解為何武俠片中會有六指琴魔或東方不敗一手撫弄古箏、一手取人性命的橋段。非常亂人心思的一種聲音。




這一張的樂手叫做<<�大和絲竹樂團>>,也是標準的箏、尺八和三味線的編制。演奏的曲子有古謠、現代創作和沖繩島唄,唱詞和純樂器曲兼有。同樣編制演奏不同年代、風格的曲調,呈現出不同風情。幾首20世紀的樂曲其實聽得出時代的軌跡和現代音樂的影子 – 還是這是因為吹尺八的是一個英國佬Richard Stagg呢?整體來說,這張專輯呈現的是大和禪風,不似上一套的三味線曲目恣意活跳,但我老是覺得尺八的表現太過剛強,中氣過剩神韻不足 – 當然了,或許這是我種族歧視先入為主的偏見吧。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Tzadik是前衛爵士樂手John Zorn創立的品牌,大本營位在紐約。其實這個廠牌名字本身就源自猶太文,意為「義人」,所以廠牌底下有一系列精采的當代猶太音樂自然順理成章。除了前一陣子貼出來我很著迷的Cracow Klezmer Band,以下幾張精采的專輯也讓小弟我愛不釋手。





這張收錄Tzadik大本營,紐約下東城猶太社區裡,每週日早午餐時段在Tonic這個場地現場表演的精華實況。主導人David Krakauer是吹單簧管的,這種我最愛的樂器(好啦,我承認我曾搞不清楚它是銅管還是木管啦)在Klezmer音樂中是一員大將,或許這也是我愛上Klezmer的一大原因吧。不過單簧管在猶太音樂中可狂放可哀悽,與古典音樂中溫文儒雅的角色大相逕庭。倒是比較接近爵士樂手和近代法國作曲家賦予單簧管的開闊而多樣化的音色表現。不過怪怪,猶太人不是有禁酒令嗎?怎會叫做「釀酒廠的音樂」?難道他們釀的是瓊漿玉液……





這張由 Maurice Sendak改編Prokofiev的<<�彼得與狼>>,主角從大野狼變成……一隻豬。果然洋溢著濃厚的猶太特色。Tzadik顯然想靠這張片子主打兒童市場撈一筆,裡面還附贈可愛的貼紙,但Shirim Klezmer Orchestra的演繹讓整張片子從頭到尾絕無冷場,幼稚的大人如我依然著迷不已,而且比原版的彼得和大野狼有趣多了。片尾還附錄4首古典樂曲的Klezmer改編版,Rimsky-Korsakov、Brahms、Satie和Mahler一一搖身變成猶太童話中的樂師。





這一張的風格比較不同,素材取自nigunim,這是一種哈斯迪教派的讚美歌謠,所以感覺上比前兩張的世俗風格……性靈多了。不過這張專輯的三名要角裡包括了後來成為Winter & Winter當家樂手的Uri Caine,在幾首純演奏的樂曲中依然可以聽見他為各種素材賦予新意的即興風采。雖然說這張樂風比較沉靜,但依然十分悅耳動聽。唉,我大概不知道前幾世是猶太人吧,我想。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擁有的第一張依然擺在最後。也是在大學的時候,現在已經消失的老營長。(老闆在渡船頭開的豆花店也關了是吧?)




最容易用在畫師身上的形容詞,蒼白抑鬱頹沮消磨跌宕……總而言之,心理衛生不健康,卻是風雨天的必需品。人生中總有笑不出來的時刻。

雖然聽起來像英國團,他們其實是在灣區起家的。(這一點要請黛博拉進行解說囉。)

二連發同名專輯中的第二張結尾曲重唱了美利堅帝國的星條旗歌,當年也是因此被騙買了這張專輯。不過悅耳度仍以同名專輯第一張為上品。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心不古。人心當然不古,現代哪比得上古代的怪誕。人類最可悲的一點就是以為自己一直在進化當中。反之亦然。

上一篇Dead Can Dance的封面中,想必你一定注意到那張Aion。取材自文藝復興北派怪咖Hieronymus Bosch的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俗世樂園>>。小時候我一直以為Bosch是當代的超現實流派畫家,沒想到他已經是500多年前的古人。



(看到沒?在左下角。)

就像現在的懶惰媒體喜歡用布蘭詩歌的”O Fortuna”來等同「氣勢磅礡」。那其實是20世紀作曲家仿中古風的樂曲。何謂古今啊……

想到小學時背的詩,李白的<�把酒問月>中所言: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幾乎一次把人家的作品買光了。我擁有的第一張依然擺在最後 – 想想也挺害怕的,那已經是高中(或大學?)時候的往事了。






有趣的是,其實可以從他們封面風格的沿革看出樂風的轉變,從搖滾底子的黑暗哥德過度到世界音樂元素的中古歌謠吟唱。基本上可以拿他們的專輯來當喬叟、艾柯或中古時期羅曼史的配樂(這個就要請教研究Medieval Romance的專家崔絲塔為大家講解了)。

英國人真的不只聽恩雅或莎拉布萊曼。相信我。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可以一次把一個樂團的所有作品蒐集完畢,這算什麼?





其實最早買的一張是最後一張,Spoon and Rafter。嘿,有獎徵答,有誰知道中文哪個成語是同樣的意思啊?來找我領獎品唄。

......別把CD側標上的譯名拿來當答案,大家都知道我有多厭惡CD側標。

對了,他們來自陰鬱的西方之島,和沙漠沒關係,也非美洲原住民。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張專輯出版於1989年,Felt的告別專輯,當時在台灣由某間獨立唱片行代理發

行(是傳說中的藍濃唱片嗎?)


對於音樂我有接近偏執的強迫傾向,強迫自己接觸任何存在於地球表面上我有可

能「發現」的音樂類型。我最害怕的就是這一點傾向,只要我找到其中的樂趣,

往往有如跟著兔子先生從樹洞中進入幻夢仙境的愛麗絲一般,一頭栽進去便很難

脫身。從小時候莫名喜愛的電子流行音樂(Howard Jones、New Order……他們

現在竟然成了初級版Kraftwerk混Guitar Pop?)、後來的Indie過渡到Alternative

(Happy Mondays、Elvis Costello……反骨的龐克詩人後來娶了粗嗓美女Diana

Krall,而且現在搖身變成寫藝術歌曲的古典音樂作曲家?小時候的偶像總是一如

預料中變成自己揉紅了眼睛也認不出來的陌生人)、World Music(這都是David

Byrne和Peter Gabriel的錯……去年聽到DB改編Bizet歌劇The Pearl Fisher那段男

聲二重唱,心裡不禁浮現笑意,原來你也走到這裡來了……)、再到不小心發現

自己原來聽了很久的Jazz(說來好笑,小時候一直覺得柔腸寸斷的芭樂歌Every

Time We Say Goodbye,長大後才發現原來是一首歌舞劇/爵士標準曲目 – 有誰

記得湯姆漢克斯在春風少年兄時期演過一部同名電影?裡面他可是飾演瀟灑的美

國大兵,到了耶路撒冷 – 美國大兵當然是要負起神聖的責任跟當地美女搞七捻

三,來段纏綿悱惻的羅曼史)、後來又自討苦吃開始聽彷彿無字天書的古典音樂

(我可是從當代音樂入門的喔 – 我最早認識的作曲家是Alfred Schnittke和Philip

Glass,最古老的也不過是Szymanowski,到現在看自己高中時買的昂貴CD還是

很佩服自己的勇氣,竟然敢聽這些有如精神病院裡的背景音樂 – 所以後來自己莫

名其妙迷戀Gidon Kremer 其實是有跡可循的 ),直到現在我終於肯定自己前世

的靈魂遊蕩在馬丘比丘之巔、和安地斯山的康多兀鷲一起乘風翱翔……



話又講遠了。高中時覺得自己身為認真的西洋音樂聆聽者,應該深入瞭解獨立音

樂,所以下定決心買了一卷Felt的卡帶(其實應該是因為在比爾伯排行榜上找不

到新歌可聽了吧)-- 其實最吸引我的自然是那看起來很迷幻的封面和很Stanley

Kubrick的專輯名稱:我和一隻猴子在月球上(2001太空漫遊?)。聽完之後,

嗯,當然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專輯流洩出的音響是我很少接觸到的蒼白而血淋

淋。老實說,當時我並不覺得自己喜歡這種音樂,但其中有種難以言狀的毛塊哽

在我喉中,自此以後彷彿無法排泄般一直卡在我身體裡某個陰暗的腔室。雖然那

張卡帶早已不知去向,但經過了這些年頭,心中偶爾還是會隱隱浮現Lawrence

Hayward那很不討喜的聲音吟唱著”I can't make love to you anymore…” 的感

覺;小時候只覺得這個男的發生了這麼慘的事怎麼搞得不會裝難過一點啊,現在

方才瞭解那是無能為力了。


前一陣子Felt十年間十張專輯全數復刻重新發行,我帶回久違十多年的<<我和一

隻猴子在月球上>>。初次相逢沒聽到的旋律和奇妙聲響撞擊我的耳膜 – 是耳朵

鈍沒聽到還是遺忘了?還是當時體內某處尚未被利刃劃過,感覺不到鹽巴滲進傷

口的刺痛?復刻板的包裝仿照縮小版的LP,每張背面印著一行俳句般的歌詞。這

張上頭寫的是:


Inside the pounding heart of city neon hides the cries of lonely men.


看來我會像蒐集Hello Kitty磁鐵一樣,把每張復刻的Felt專輯都帶回家吧。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近期瘋狂沉迷......

當然所費不貲......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驚奇四超人>> Fantastic Four

1. 毋須使用大腦。
2. 男女主角奮力賣肉。
3. 不甚突出的特效動畫意外營造出復古特攝動畫況味。

KO致勝關鍵:不必管主角要經歷多少心理糾葛的黑暗面才能成為英雄(只要有錢上太空做日光浴?),也沒有令人暗(明?)幹在心內的爛結局。

主審不公例證:我也有那件Firetrap的T恤(羞~)。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hen you were here before, couldn't look you in the eye
You're just like an angel, your skin makes me cry
You float like a feather
In a beautiful world
I wish I was special
so fuckin' special

But I'm a creep, I'm a weirdo
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
I don't belong here

I don't care if it hurts, I wanna have control
I want a perfect body, I want a perfect soul
I want you to notice, when I'm not around
You're so fuckin special
I wish I was special

But I'm a creep, I'm a weirdo
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
I don't belong here, ohhh ohhhh

She's running out again...
She's running out, she runs, runs, runs, runs....she runs....

Whatever makes you happy
Whatever you need
You're so fuckin' special
I wish I was special
But I'm a creep, I'm a weirdo
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
I don't belong here
I don't belong here




做不完的工作。不想做的工作。
我不曾擁有的人生。

我一直以為中間那段奇怪的噪音是電擊的聲響。
接上線、通上電 – 電流劈劈啪啪,全身抽搐,耽美的科學怪人誕生。




Ps. 其實感觸跟工作無關,只是暫時從廢話生產線上怠工,轉換心情想像令人絞冷筍的歌。
  這其實跟某些人 – 應該是說某種形象有關吧。

Pps. 還有,科學怪人的名字不叫Frankenstein,那是瘋狂博士維克多的姓。
  怪物,就叫做怪物。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阿莫多瓦2004年作品<<�壞教慾>>。

其實片頭的音樂已經點明一切,只是我們沒料到他當真這麼狠心,戳破一場春夢。

待續……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說到從前曾經過從甚密的一個人 – 事後想想,當時我們的關係還挺妙的,雖然住在一起,卻早已形同陌路;到了最後的最後,兩人之間唯一的交集是彼此很有默契地努力忽視對方強大到令人窒息的存在。打個比方好了,應該就是所謂的「同床異夢」吧 – 這麼說也不過分,其實,畢竟夜裡一個在上一個在下,腦子裡轉動的除了如何逃離對方,應該早已不存任何共同的夢緒。

那時的感覺並不冰冷,所謂冷戰終究只是比喻,而且是很不傳神的比喻。我只感到漫天徹地的悶熱,令人呼吸困難的熱。

如此這般的兩條人。注滿高壓沉默瀕臨界點的一間房。有天早上我從外頭回來,房間裡震天響著閃著夏日熠熠光耀的青春吟唱,「柚子」那少年漫畫裡縱然在河堤上摔倒了、只要站起來拍拍屁股依然可以推著單車迎向夕陽的莫名天真。那天早上那首曲子不斷反覆放著,房間裡除了歌聲沒有別的聲響,我不知道他這樣一言不發想說些什麼,甚至是對誰說 – 畢竟是已經分別走到河兩岸的人了,透過氤氳河霧,我望著對岸難得映出的粼粼波光,但夏日光影太過耀眼,我竟看不清那在水一方的身影,是誰是否在揮動手勢或只是草葉搖晃。

況且,我的人生一直不按熱血少年漫畫的劇情走向,雖不想要古谷實般的人生,卻也已走到這步田地 -- <<�驚聲尖叫>>裡Neve Campbell演的Sidney Prescott有句經典台詞:「我也希望我的人生跟梅格萊恩演的電影一樣啊!」不過大家都知道她還會繼續害死身邊許多人……

對了,沒記錯的話,那首是柚子的<�友達の唄>。

只可惜我的人生不是一部安達充的漫畫。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小時候看過一部叫<<�洛神傳>>的電影,主演的應該是呂琇菱和張佩華沒錯(不認識他們的小朋友沒關係,這個考試不會考)。故事內容講的自然是曹植和大嫂甄妃(記得電影裡面說她是洛神宓妃轉世之類)之間的不倫戀,整部片瀰漫著戒嚴時代末期大眾娛樂獨有的極致熟爛俗艷,彷彿北韓境內矗立的超高層集體住宅,不知道在宣揚著什麼。在這裡有幾點要提出聲明:一、電影裡面演曹丕的實在比演曹植的張佩華帥太多了,害我一直覺得曹植是登徒子,意欲染指嫂嫂。二、歷史中的甄宓至少大曹植十歲,光是視覺效果上就差太多了,當時的呂琇菱可還是演瓊瑤戲女主角的年紀。

重點是,我們的中文教學似乎極度畏懼接觸情慾題材,莫怪乎現在人都不太會談情說愛了。

西元223年,曹植人稱「詞采華茂」的<�洛神賦>:

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此賦。
其辭曰:

余從京城,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頃,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
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於是精移神骸,忽焉思散。
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於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
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豔也?
御者對曰:
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是乎?
其狀若何?臣願聞之。

余告之曰: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襛纖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腹如束素。
延頸秀項,皓質呈露。
芳澤弗加,鉛華弗御。
雲髻峨峨,修眉聯娟。
丹唇外朗,皓齒內鮮。
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瑰姿豔逸,儀靜體閑。
柔情綽態,媚於語言。
奇服曠世,骨像應圖。
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璧之華琚。
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
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
微幽蘭之芳靄兮,步踟躕於山隅。

於是乎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又蔭桂旗。
攘皓腕於神滸乎,采湍瀨之玄芝。
余情悅其淑美兮,心震蕩而不怡。
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
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脩兮,羌習禮而明詩。
抗瓊珶以和余兮,指淵而為期。
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欺我兮。
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
收和言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於是洛靈感焉,徙以徬徨。神光離合,乍陽乍陰。
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
踐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爾乃眾靈雜遝,命儔嘯侶。
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
從湘南之二妃,攜漢濱之游女。
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
揚輕袂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
體迅飛鳧,飄乎若神。
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動無常則,若危若安。
進止難期,若往若還。
轉眄流精,光潤玉顏。
含辭未吐,氣若幽蘭。
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於是屏翳收風,川后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
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
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
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

於是越北沚,過南岡﹔紆素嶺,回清陽。
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
恨神人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
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
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
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璫。
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悵神霄而蔽光。

於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
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
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
夜耿耿而不寐,霑繁霜而至曙。
命僕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
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最後要很掃興地告訴各位,這首據說其實並非情詩。呼應上一篇文章所言,這首<�洛神賦>通篇所言皆曹植藉以自況明志的文章,其實是寫給他老哥皇帝大人看的。與嫂嫂亂倫?門都沒有。現實都比較殘酷,甄宓雖貴為皇后,最後卻被曹丕寵妃郭嬛搞到香消玉殞。曹植呢?<�三步詩>也沒能換來多久的性命啊……

(看不懂的這裡有注釋:http://gator.uhd.edu/~chong/cclc/caoz1.htm

urlic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